bet36体育在线

图片
教职工 学 生 访 客 校 友 信息门户
基层风采
学科引领启智慧 协同育人促成长——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多措并举促学生爱专业强学业
作者:文/靳瑞霞、庞玲玲     新闻来源:智能医学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718   发布时间:2022-01-06

2021年12月,在全世界智行书院的一次分享会上,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本科赛道银奖第二名、来自2019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66班的徐珂珂:“在这个智慧医疗的时代,正需要我们这样专业的人才,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患者的生理结构,疾病症状我们也要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建模等对患者进行智能诊断。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如此系统、实用,要感谢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近年来,智能医学工程学院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奖。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智能医学工程学院持续培育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强化学习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并通过“专家讲座、携手培育、双院协同”等一系列活动,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知专业谋职业、爱专业强学业”培育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点亮“一盏灯”,当好学生职业规划引路人

“专业认同培育不是把人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行业或者模式里,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激发兴趣与激情。”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靳瑞霞说,“不同的专业,可能需要不同的能力,在对学科专业的认知培育过程中发现和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恰恰是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指导和机会,真正做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人事相宜。”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学生的成长,她精心准备了一次讲座。11月15日,靳瑞霞在“智说·与名师对话”活动中,以“基于专业发展的大学生科创实践”为题,围绕专业与科创的关系、科研团队组建及素质提升等内容,从“明确方向”、“做好准备”、“具体实施”、“有价值的等待”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如何做科创进行了具体阐述。她引领学生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明确职业规划,奠定服务人民“大健康”的理念,树立“医工融合”的学习信念。几年来,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始终坚持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学长教育相结合、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与生活关怀相结合,以专业发展、学科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需求为背景,围绕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就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施环节,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强化认知,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获得第二届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二等奖,来自2019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于自超说:“刚步入大学时,我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不了解因为是新开设专业,也没直系师兄师姐去请教,就越想越是迷茫,不知道如何去规划大学生活。但是后来通过学校的一些讲座、阅读一些相关文章和看专业相关视频,慢慢对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为智能会改变我们传统的医学。于是,我开始选择通过参加一些科研和比赛,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经过自己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不再只是大一那般对专业的认识。”

联手促成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11月4日,在实验中心的虚拟现实解剖实训室,不时传来阵阵的掌声和惊叹,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苗莹莹正在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现场演示Anatomage Table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的应用实践,借助互动屏幕和三维立体可视化软件,生动地展示了逼真的人体断层和解剖结构,随着数字人一层层的剖开,裸眼3D的展示和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正当学生们惊叹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精良的设施设备时。智能医学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负责人李超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工科对新医科的支撑作用,鼓励学生把握趋势,认真学习,深化对专业支撑作用的认知。

这只是大一新生们利用闲暇时间参观的其中一站,学院负责人靳瑞霞、陈继超、班戈等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生物医学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的2021级新生,还分批次走进了智能医学综合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和医工综合实验室,由专业建设负责人和学业导师为他们进行具体的讲解,用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月5日,由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办,空军军医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在西安市落下帷幕。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张书铭、林坤强团队在指导教师吴贝贝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医工融合”优势,凭借《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智能手语学习与转译装置》项目,首先荣获中南部赛区一等奖,在决赛中再接再厉,又斩获了大赛银奖的好成绩。

党员当先锋,思想引领改善职业心态

学业导师作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设计师”,在指导学生人生规划上起着重要作用。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继超在一次学业导师见面会上说,“对任何专业而言,只要倾注了热情、心血,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择一行爱一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干好一行成就自己”的目标”

今年以来,在党史教育活动开展之初,陈继超就带领党员先锋队与智行书院深度融合,先后组织了6场学业导师见面会,无论是项目分析,答疑解惑,还是课程介绍、职业规划,学业导师结合行业产业形势及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讲座和交流,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正确对待在校期间遇到的现实问题。

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来自2019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张艳敏深有感触,“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发现,科技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它对医学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作为研究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获得”互联网+”省级二等奖,全国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校级奖项三项,并代表学校参加”豫创天下”新乡市选拔赛及第七届基础医学创新研究论坛中南赛区等多项荣誉。我坚信,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当努力到一定程度时,幸运自会与你不期而遇。”

融合共育人,全员合力服务中心

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增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平台的搭建,多次派遣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努力推进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促进学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改革的纵深发展。

因为企业的转型,学生的扩招,原有的实习基地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2021年的实习任务尤为严峻,为了拓宽实习渠道,搭建就业平台,连天伟、张展召、朱煜尔等老师采取电话沟通、登门拜访等形式,广挖人脉关系,深入开发企业资源,张昊老师想到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昔日同窗。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学院邀请联影科技的区域经理来校进行就业宣讲,在层层选拔之后,王魏老师护送9名同学赴上海参加实习实训,我院与上海联影首次达成了校企合作。

实习就业是毕业生的重要关口,直接寻找合作单位不是一件易事,这件事不仅全体教师放在心上,也传导到了家属。有一天,学院教师王魏的老公刘老师毕业多年的学生打来电话慰问,在谈及到他的工作和所在公司的发展时,得知对方在上海迈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经理。刘老师在问清对方的发展需求后,发现对方的专业需求和我们学院的培养方向相吻合,立刻牵线搭桥,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学院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投身于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生物医疗单位,为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有不少学子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郑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追求专业领域的更高造诣。学院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畅通历届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在众多优秀学长学姐的榜样引领作用下,必将激励在校生奋勇向前。

智能医学工程学院将联合其他院系和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培育,分专业组织素质见习,成就激励增强团队意识,组织在创新创业、互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大赛等竞赛中获奖选手颁奖大会,邀请获奖学生团队参加座谈,分享经验,建立梯队,加强传帮带。科研牵引激发学习兴趣,组织科研讲座,介绍项目申报等,持续开展专业认同培育一系列活动,将专业认同培育作为长期经常性工作,持续进行,逐步完善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