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石窟的千年斧凿间,读懂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于洛邑古城的灯火阑珊处,见证文明新生的青春力量。”
6月23日至24日,豫北医学院中外学子走进“十三朝古都”洛阳。摩洛哥的爱莎、玫瑰、尼日利亚的冰冰与中国青年携手,以指尖触摸卢舍那大佛的千年凿痕,用脚步丈量唐三彩骆驼的丝路印记,在汉魏壁画前共悟生死哲学,于唐风霓裳中同绘文明图鉴,生动践行“做中华文明的学习者、传播者、思考者”的三重使命。
伊水佛光:石壁上的盛唐密码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伊阙,卢舍那大佛的“东方微笑”在岩壁上苏醒。高达17.14米的佛像俯视众生,衣纹如水波流淌。
奉先寺窟前:中国学生王灿朝抚过斑驳岩壁:“这尊以武则天面容雕凿的大佛,唇角微扬的弧度藏着盛唐的开放胸襟——胡商络绎,梵音东渐,皆在此一笑中融汇。”摩洛哥玫瑰指尖轻触凿痕:“每一道刻痕都是工匠与时间的对话!在我们摩洛哥的非斯古城,工匠也用雕刀讲述信仰,只不过载体是马赛克而非岩石。”
博物致知:在碎片中拼合文明基因
洛阳博物馆内,一尊唐三彩骆驼昂首嘶鸣,驮载的丝绸卷轴仿佛仍散发西域的尘烟。
丝路展厅里:中国学生魏靖指着展台中的三彩陶片:“黄绿白三色釉流淌的不只是色彩,更是国际商贸的文明色谱。”爱莎凝视骆驼背上的胡商俑:“它让我看见千年前的‘一带一路’!今日我们站在这里,何尝不是新时代的‘驼队’?”
古墓博物馆深处:东汉“羽化升仙图”壁画前,中非学子展开生死观对话。玫瑰对比北非丧葬习俗:“我们柏柏尔人以鼓乐送魂归天,你们用壁画祈愿永生——原来人类都在用艺术对抗对死亡的敬畏。”王京茜指向壁画中的朱雀:“《楚辞》说‘魂兮归来’,这只神鸟和埃及太阳鸟一样,都是引渡光明的使者。”
洛邑之夜:当传统穿上青春霓裳
夜幕为洛邑古城披上唐风霓裳,在唐宋里坊格局的文峰塔下,这里化身跨文化对话的鲜活课堂。爱莎、玫瑰和冰冰共同悬挂汉字许愿牌,一笔一划写下“做文化交流的萤火虫”;中外学子共赏《天女散花》舞韵,在汉服体验中化身“无国界文化使者”。中国学生刘颜翠感慨:“舞袖翻飞间,我们真正读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意——文明因交流而璀璨,因互鉴而长青。”
青年回声:从震撼到使命
冰冰激动地说:“龙门石窟的佛像对我低语千年往事,唐三彩骆驼俑驮着时光向我走来——它们让我明白:文化没有围墙,只有等待被打开的门。”
中国学生魏靖则反思:“当我用英语向国际伙伴讲述曹魏白玉杯的文化密码时,故乡的文化基因从未如此清晰。这份自信将激励我以世界语言,传递中原文明的星光。”
本次洛阳站活动是狗万滚球“行走河南,感知中国”系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知行合一” 育人传统,通过“中国学生代言家乡,国际学生感知文化”双向模式:中国学生担任文化讲解员,以双语解读龙门石窟、唐三彩强化传播能力;国际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民俗实践深化文化感知,为“行走河南·感知河南”品牌覆盖全省18地市奠定基础。未来,狗万滚球将持续创新实践形式,搭建多元文化平台,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审核:卢明臣 王德胜)